纪录片《天途》解说词
(纪录片《天途》以纪录的模式,纪录自驾车旅行者司雨带着自驾车队第六次踏上西藏征途的过程。
作为现代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电视纪录片《天途》就是想通过影视文化艺术的渲染提炼,用镜头把司雨带领的自驾车队进藏的过程跟踪拍摄出来,向观众展现出车队勇于挑战的探险历程。
在本片中,观众朋友们除开能欣赏到西藏的民俗风情和如画的美景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旅行者的镜头,揭秘了藏民族如何去克服恶劣的高原生存环境,在生存与信仰之间,用善的理念建立并传承发展了自己悠久恒辉的民族文化。)
时间过得很慢,时间过得也很快。不知不觉,三十五天就过去了,我的第六次进藏也随之降下了帷幕。从五年前的第一次进藏开始,我就对西藏这片充满着诱惑力的高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里好像能吸引住人的灵魂。于是,我每一年都要去,去西藏,想走遍西藏的每一个角落,至于,西藏有什么吸引着我?而我又在追觅着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在这次出发前,我也在问自己。在前五次进藏的过程中,我都有目的地观察着我所看到的事物,而这次进藏,我的心里有一份隐匿的答案,我想在路上去做出求证...
出发前的一天,我和儿子在海边散步,儿子也在不解地问我这个问题;望着未长大的孩子,我只好这样告诉他:因为西藏离天空很近,而我们的理想在蓝天白云中...儿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他没有听懂,对于他来说,这个答案太抽象了,而对我来说,这个回答也太浪漫了,或者等他再大一点,我把他也带到西藏去,那时候,他一定会寻找到自己可以理解和明白的答案的。
在准备出发时,我们车里塞满了助学物品,这次进藏,我们将会深入到西藏的墨脱县,把这些物资送给一所希望小学里的孩子们,这也是我们这次进藏的目的之一。
出发了,这一路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我不知道,按计划,我们用三天的时间穿过广西和云南,从大理沿着滇藏公路踏上了进藏的天途…
选择由滇藏线进藏,我们也是经过了充分的考虑,这次进藏的十二个队员,有八个是第一次进藏的新人,从零海拔到高原,高原反应的适应与否是优先考虑的主要因素,身体健康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而滇藏公路一路缓慢升高的地理特点能让人逐渐地适应海拔的变化,能缓解和减低高原反应,这是我们选择进藏路线的主要考量,这一点在云南德钦超过三千五百米海拔的梅里雪山地区得到了验证,队员们全部适应了第一个高反点。
“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有神秘力量的咒语,也叫六字真言,藏民们把六字真言和其他经文铭刻在经筒上,推转着,每转动一次就等于念诵经文一遍,这就是藏传佛教的转经;可以说,转经筒是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在美丽的香格里拉缓缓地转动着,每一个拉动转经筒的人,总有一些美好的愿望想随着转经筒的转动而得到一个心灵上的慰藉,也算是放飞一个理想吧,尽管理想是一定要通过劳动的付出才能得以实现的。对于我们来说,蓝天白云不是一个梦,而是在转经筒的转动中随着滚动的车轮离我们越来越近。
盐井是西藏芒康县的一个乡,进入盐井就开始进入西藏的境内了,滇藏线由此和川藏南线的三一八国道聚合,一直向着西藏的境内蜿蜒地延伸着,海拔也随之不断地升高,从这里开始,我们真正地踏上了进藏的天途。
盐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了盐田。盐田的盐很有名,在茶马互市的时代,盐井成为茶马古道从云南进入西藏后的第一个驿站,是横断山区举足轻重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仍有极少的马帮穿过刀削斧劈般的峡谷将盐带出芒康,半山腰上的古道见证了千年盐井的兴衰往事。
盐田是这里独有的一道人造景观。盐田,其实是盐农在澜沧江边依山层层搭建而起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盐田的建造是十分艰难和复杂的,每一块盐田的下面都用七八根松木头去作支撑,上面设置横梁,再铺以木板,木板的上面再批抹上山泥浆夯实,确保盐田不能漏水,盐农进卤水晒盐的时候,卤水是不能直接倒在盐田的上面的,这样能防止卤水冲坏盐田。
盐田的盐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在澜沧江的岸边有着很多卤水泉,千百年以来,卤水泉源源不绝地冒出浓度很高的卤水,盐农就把泉眼围封成一个一个的卤水井,这儿的卤水井有的深近十米,制盐的时候,盐农们身背着圆柱形的木桶,从井中舀出一桶桶的卤水,一次次艰难地穿爬上高高的木梯,把卤水倒入盐田里凉晒;在江风的吹拂下,卤水经过太阳一天的暴晒,第二天盐田里就会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但在澜沧江两岸盐井晒制出来的盐却分呈红、白两色。
我用相机拍下了在盐井看到的一切,听着盐井的故事,也看到了一张张纯朴的笑容,那是如阳光一样灿烂的希望。
加加面是现在盐井的另一个代表元素,它的由来已经无从考证了,吃加加面的时候是用放在桌子上的石子来计数的,吃完一碗,就放上一颗,吃饱了再按照石子的数量来结账,据说,这一传统已经保持几百年了,一直能够流传至今,这就充分体现了盐井人民的人心善行。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盐是一种财富的象征,而财富是靠人心固存的善念才能恒久地得以传承,让盐井的历史在不断的叠加中延伸发展着,就像今天这里的加加面一样,用一颗颗石子累计着碗里长长如面的记载,幸福却长久不衰地如同人们脸上的笑容,而不管是主人或是客人。
由于盐是一种财富,在历史上,为了财富的争夺,盐井也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这是有悖于人类固有本善的,战争能给人们带来血腥的痛苦,从而毁灭一切;财富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通过勤劳的付出才能得以积聚,而人的善念,是构建和平世界的基础。我们在盐井感悟到的,就是一种辛勤和善意结合在一起的幸福。
一路过来,我们不单只在地理上而且还在心灵上去跋涉天途,自己演绎着天途里的故事。
进藏之前,一个曾经在川藏线上服役退伍的老兵告诉我,他当兵的时候,我们家乡就有差不多近两百北海籍的汽车兵,在川藏线上为保卫祖国、为建设西藏,贡献出自己青春甚至生命,当年就有一位叫黄煜锦的北海籍战士,为了保护战友不给山上滚下的飞石击中,舍己救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拜托我们,在路过波密县的时候,到烈士陵园去,替他去看一下这位牺牲的战友。
烈士陵园就佇立在三一八国道的旁边,肃穆地遮掩在一片绿松林里,静静地依偎着这条写满着感人故事的公路,松林间密集地布满了一座座烈士的陵墓,我和队友迈着沉重的脚步在陵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找不到黄煜锦烈士的墓碑,只好在烈士纪念碑前,摆上了点心、啤酒,香烟和特意从家乡带来的泉水,默默地祭祀陵园里所有的英灵。
在路上,军车永远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一次次地看见一队队的军车呼啸而过的时候,我们都会用一种敬仰的目光看着这群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们国家边疆的安宁才有了保障,西藏的建设才能发展。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佛教弘扬善法,善法体现善行,而善行是一种利己利人的行为。在西藏相关的历史记载中,格萨尔王是藏族正义的化身,为了人间的正义,不畏险阻,降妖伏魔,福佑黎民百姓,这是一种善的体现;吐蕃王朝以及其后延续的王朝,不管兴亡,都和人的善念息息相关,体现了善兴而兴,善亡而亡的真理;而在今天的西藏,通过我们在路上见到的一切,都能感受到一种善念的关爱,深深地融合在藏地的每一个角落。
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地理环境条件十分恶劣,但为了西藏的发展,国家对西藏的基础建设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在藏地高原上修建了一条条现代化的公路,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也在各个方面给予了西藏力所能及的援助,极大地加快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墨脱县位于西藏的南端,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印度洋的季候风挡在了藏南,所以墨脱地区是西藏气候最温暖,资源最丰富,土地最肥沃,自然生态保护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被世人称为西藏的江南。可是,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条件影响,一直以来,墨脱都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当地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这一切,直到嘎隆拉雪山的隧道打通以后,随着二零一三年十月份扎墨公路的通车,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才得以结束。
墨脱是我心中的一个向往,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墨脱的路却是这么难走,扎墨公路虽然通车了,但是,自然环境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路上连续拐弯、雪崩路段、泥石流路段、小心慢行等路标数不胜数,令人触目惊心,很多悬崖峭壁路段的路很窄,窄得只能通过一辆车。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路况下,一路颠簸着穿过了嘎隆拉雪山隧道,迎着一片白茫茫的雨雾,在潮湿蜿蜒的盘山公路上,艰难地行走着,从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降落到八百米海拔的山谷盘地间。
雨后的山路行车,泥泞路滑,车辆一不小心就会滑进路边嘎隆拉南河的河水中,我们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前行,而水毁路段多也是扎墨公路的一大特点,所谓的水毁路就是山上的积雪融化成山水冲落到公路上,导致公路路基毁坏而形成的路段,天气好的时候,水毁路的水流一般都不会影响行车,可是每逢雨后,山上就会有山洪奔涌而下,这时候的水毁路就是一条河流,车辆是不能通过的。每当遇到水毁路段,为了确保安全,我们会派出队员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潜在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水深的时候,观察人员要探明水深,为车辆的安全通过指明道路。庆幸的是,我们通过好多段水毁路的水流都不算大,除开车辆给尖锐的石块划破轮胎需要更换外,我们的人和车都保证了安全。
就这样,我们一路磕磕绊绊,走走停停,到达了一个叫八十K的地方,八十K是进入墨脱的休整驿站之一,在这里,离墨脱还有不到四十公里的路程了,一百一十七公里的扎墨公路,我们走了一大半,但是却用了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往后三十多公里的山路上,水毁路段更加密集。
天已经黑了,我们又被一段特大的水毁路挡住了去路,这段水毁路的水流很急,它的水源是一条从路旁悬崖上的森林里奔腾而下的小瀑布,这是周边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在公路上形成了一段长约四十多米的水淹区,在雨后,整个水淹地带的积水很深,底盘低的车辆是没法通过的,这时候,是进还是退,我们也很为难,可是,经过队员们的一番勘探后,发觉要通过这段水毁路,只有用石头把部分深水的区域垫高,我们的三辆车才能安全地通过这段积水地带。
于是,大家马上分头行动,开始铺路,夜里的山风非常寒冷,队员们搬起一块块石头,相互传递给水里的伙伴,深水区的地方差不多可以淹没膝盖,我们也只能在相对比较浅的区域,用石块进行简易的铺垫,水底的路面是崎岖不平而深浅不一的,我们一边铺一边不住地试探,把凹凸不平的路面一段一段地铺平。漆黑的夜,在四周伸手不见五指,在车灯和手电的照明下,伙伴们根据地形的特点把石块一块块地铺进冰冻的水中,全然不顾手脚的麻木,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我们就是一群大无畏的海鸥,是一群敢勇于挑战自然的精卫,在关键的时候,用团队合作的力量,去做一种自我的超越。伙伴们这种奋不顾身,无畏艰辛的精神,让我的内心充满着自豪,我相信,有这样的好伙伴,有这样的团队协作力量,我们在进藏路上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也没有什么走不通的路。
这时候,天空又飘落了小雨,山水更大了,白花花的水流不断地奔涌而来,我们必须赶在更大的山水到来之前,把深水区域的路面垫高,迅速地完成铺路工作,尽快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共同奋战,终于铺出了一条能让我们车辆通过的简易车道,但为了确保车辆的安全,大家又对水底的路面,作了一次细致的检查,然后准备通过水毁路。为了让车辆的轮胎正好能在垫高了石块的地方压过而不至于滑脱刮底,两个队员又赤脚站立在寒冷剌骨的冰水里,打着强光手电引导着车辆的行进路线。
一号车永远都是一个先行者,现在,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伙伴们就是我坚强的后盾。二号车我是最担心的,三台车里,它的底盘是最低的,让我庆幸的是,二号车也在激烈的摇晃中冲向了对岸。随着三号车安全地通过这段水毁路,我悬着的心才安落下来。这一程,我会永远地记在心里,我为伙伴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天行者行天途,我们在克服自己的同时,也克服了种种的困难,只为去传播心中的善念。
就这样一路跋涉,我们用了十六个小时,终于在子夜时分,满身疲乏地到达了墨脱县城。
背崩乡希望小学,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是一间民办学校。这间小学能有今天,和内地爱心人士的援助是分不开的。虽然学校的教学环境不算差,但是,学校目前还有很多的孩子上学还需翻山越岭,步行七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其中不乏一年级的小娃娃。
这次助学,也是一种善行,可是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但希望通过我们这次活动,能给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让孩子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们,希望他们长大后也能去关心别人,用爱心回报社会。积小善而呈大爱,这就是我们这次助学活动的真正意义。
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队友们用自己的知识,生动地给孩子们讲述着大海的故事。
神奇的海螺,让这群高原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大海的歌声,在热烈的掌声中,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如阳光般灿烂的纯朴笑容,我们的心里感到一种美滋滋的甜,一路上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疲惫都随之烟消云散,为了这些孩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西藏的风光是一种大美,这里的天最蓝,这里的云最白,这里的山最高,这里的人们最纯真。很多人在进藏的过程中,灵魂都会得以升华。从东达山到色季拉山,从然乌湖到南伽巴瓦,从怒江七十二拐到通麦天险,一路上,大美的风景能给人一种目酣神醉的视觉冲击,往往潜入到人们内心的深处,而路途上各种潜在落石滑坡的危险,让人们体验到了一种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的感受。这时候,旅行不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成为人们内心的一种感悟。从出发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仅仅是一个开始。
拉萨是西藏的中心点,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所以,有着数不清的人就为了心中的一份信仰,跨越了千山万水,都要奔赴到这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每个到达拉萨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布达拉宫在拉萨的制高点,不管岁月的风云如何变幻,它都在默默无语地守护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审视着世事的变迁和人间的善恶,看着不同的人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拉萨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印象。就如许许多多的过客,来了又走了。可是,每一次来到拉萨,八廓街是一定要到的地方,不为什么,就为了每一次的故地重游,用我的目光去领略、用心去感悟,寻求善念的解读和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知。
拉萨河的河水缓缓不停,色拉寺喇嘛的辩经也是终日不断,对他们来说,这是在岁月人生里的一种修为:对佛的认知,对世界观的阐解,都会在激烈的雄辩中得到最终的答案。我也想着在这样的一场对辩中,能对自己将近半生的岁月去做一次总结;只是,对辩的双方只有对与错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我,而最终能给我答案的,只有靠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心里感悟的。
这次进藏,我下意识地想从所看到的民俗民风中,作出一个类比性的思考,试图在藏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时间轴里,找出善念在里面所起的关联作用。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也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辉煌,这种荣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传承至今而不曾泯灭。文化是一种思想体系,反应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每一个层面的形成又是相互相成的。我们从藏文化在历史遗存下来的一切中去看到很多过去的和现在的不同的对比,有些永远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有些却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得以保留下来,得到保留和传承下来的往往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粹,尼木藏香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藏香不仅用于佛事活动,而且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吞米.桑布扎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松赞干布的贤臣,他发明了藏文后,又根据西藏的地域特点,发明了藏香。尼木县的吞巴乡是吞米.桑布扎的故乡,现在也是手工尼木圣香的生产地,这里的村民得到了吞米.桑布扎的真传,在制作藏香的程序上一丝不苟,藏香据说是由三十多种藏药配制而成的,制作的过程漫长且严谨,最重要的三个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道工序是先把主要的原材料柏树树干锯成若干小段,再用一个木槭子紧紧地固定,然后把木段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段昼夜不停地在铺着石板的槽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木泥。
第二道工序是把已经磨好的柏树泥和各种香料合在一起搓揉做成香泥。
第三道工序是把混合好的香泥放入牛角,再用手挤出来,这是制作藏香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笔直的线条状,在这过程中,笔直的程度,考验着制作者的技术与耐性。
因为藏香是礼佛的圣物,所以制香人在搓揉香料之前,要延续最初的圣洁与虔诚,重要的是,要洗去内心的杂念,做到心灵上的一尘不染,犹如明镜。
藏香最后经过两到三天的晾晒便完成了最后的制作了,它收藏了全世界最纯净的阳光,蕴含着雪域高原最单纯的香氛,无声地向世人展现出藏文化的精湛和藏民对信仰的虔诚。
尼木藏香包含着西藏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主题元素,这也是它能传承至今的主要原因,而尼木藏香现在能得到保护性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助和正确引导,我认为,这是善念在现代社会里得到传承性发展的一种体现。
人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过程中,精神力量是取得胜利的一个主要保障因素,也是一个文明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的关键。西藏地处高原,长久以来,藏民族生存环境条件的恶劣性是常人无法体会的;可是,他们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在高原地区得以生存而繁衍至今,其中信仰的力量在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为了体验到最真实的西藏民俗和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从原生态的角度去体会出藏族最原始的精神追求和善念之间的关联点,我决定绕道喜马拉雅山脉,到藏西的冈仁波齐峰去寻求印证,冈仁波齐峰是一座神山,是南亚地区几个宗教派别共同认定的世界中心。
从拉萨到冈仁波齐峰所在的普兰县巴嘎乡,我们要用三天的时间,走1600公里的路;出发的时候,队员们都是精神百倍的,可是我知道这1600公里路途的艰辛度,不亚于我们进墨脱的时候,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藏地体验,可是,我必须鼓励我的队员们,让他们有信心、有决心去挑战自己、战胜困难,用乐观的态度,再一次发挥大无畏的团队精神,无悔这一次天途之行。
经过600公里的奔袭后,我们在珠峰第一大本营进行了短暂的休整,队员们也在这一程辛苦的旅途中,再一次体验到在高原藏区生活的不易,然后在珠穆朗玛峰的祝福中再一次启程。
藏区的风光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都是大美的,不管是暖阳下的羊群,还是在我们目光中渐渐远去的牦牛群,都和藏民一样,有着一种亲切的和谐感。
一路往西,我们在横穿西藏,路,真的很难走,很多的路段都是上百公里的搓板路,凹凸不平的深坑总是不断地折磨着我们,有些地方,汽车是用来推的,恶劣的路况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里都会回复到最原始的驱动方式。藏路难,可是藏路好像已经在天上了,我们就这样,在天域的藏路上行走着。这样的行驶,对于我们的车辆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炼狱,在路上不时地要对车辆做好相应的保养,而这种不断地颠簸着我们的搓板路,路上的小石头更是轮胎的杀手,这么一路下来,二号车已经损失了两个轮胎了,都是被这种尖锐而锋利的石子划破的。
风中的国旗摇醒了塔尔钦的清晨,这是冈仁波齐峰的所在地,朝圣者们在晨曦中开始了他们期盼已久的苦修,郊野的山道上,人们在匆匆地行走,在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会默默地忍受着,然后再想方设法地去克服,从而形成了藏族千百年以来的坚韧性。
藏民可以全家出动,我们可不行,这次进山,我们根据队员们的身体状况去作安排,由六个队员组成了转山小分队,实地去体验藏民的生活。
转山是藏族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是人们对自然崇拜的具体表现,是人、神和自然相结合的精神信仰。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在马年率领着诸神在须弥山上布道,而传说中的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峰,这是佛祖神圣的道场。
今年是马年,也是佛祖释迦牟尼和冈仁波齐峰的本命年,所以今年的转山和常年不同,转山一圈等于常年的十三圈,而这种机会十二年才有一次。一圈的转山全程有五十三公里,在4600米到5700米海拔的高山上,人们围着冈仁波齐峰或骑、或行、或拜,一代又一代地在雪域高原上延续着精神信仰的香火传承。他们为什么这样呢?走进冈仁波齐,我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感悟,在路上,我用眼睛细细地观察着所看到的一切。
对于我们来说,转山,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生活在大海边的我们,第一次长时间地在高原上行走,这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这种挑战,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对于藏民们来说,则是不计其次。
素不相识的藏族大妈在告诉我们,转山要注意的事情,虽然我们的交流很困难,但是她们的热情,让我感到了一股暖暖的善意。
藏族人的信仰里,相信人是要经受六道轮回之苦的,而转山可以洗清人生的罪孽,能在轮回中免遭坠入无间地狱。其实,这种虔诚的信仰,也是追求幸福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支持,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他们更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生存的信心,他们需要一种希望、一片阳光。
看到朝圣者的伏拜,我的心里对他们充满着敬意,转山的路是一条泥路,灰尘很大,不管是人或牲口,都在不知疲倦地、熙熙扬扬地绕着神山前行着,一圈又一圈地,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上进行着一场心灵的远征,为了追求一个恒久的目标,不管路上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无视地淡然面对,毫不犹疑地用自己的脚步或身躯去丈量着幸福和理想的距离。这种顽强和坚韧,在直接地撼动着我心深处的灵魂。
经幡在风中强烈地招展着,与蓝天白云一起对和着一曲藏族坚贞不屈的颂歌,而冈仁波齐峰则见证了藏族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
我们在继续前行着,可是脚步越来越沉重,在高原上,五十三公里的路途,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好漫长,超过了五千米的海拔高度,空气中的氧气相对稀薄,让我们每前进一步,就要付出相当于平原地区二十步的运动量,没有足够的氧气,让我们很难适应这种高原上的长途跋涉。但是,我们还是在咬牙坚持着,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体验这种生活,印证藏族在生存和信仰之间的关系,这一路过来,我仿佛明白了很多很多。
在西藏,信仰是支持人们去战胜自然的精神力量,这不单只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人和族人,千百年来,藏人的坚韧不屈就是这样锤炼出来的,而这种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至今,是造就藏文化广博宏大的基础,而一切的起因,仅为一个简单的开始,这就是人类善念的本知。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种文化的构成都有它的源头,根据相关的史料的记载,藏文化的起源地就在西藏西部的象泉河流域,为了深一步去感悟藏族文化信仰和善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我继续深入到西藏的阿里地区,去作深一步的求证。
古格王国位于藏地高原的最西端,扎达象泉河流域是它的统治中心,古格王国的疆域北抵日土,南界印度,西邻克什米尔境内的拉达克,东临西藏西南部的冈底斯山脉,这是一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古王国,是中国历史上吐蕃王朝后继延续的一个分支。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格王国的兴衰,恰恰是藏族的精神信仰和人类的善恶心念之间一个最好的佐证。
公元九世纪,强大的吐蕃王朝在王室的内战中走向了没落,在王朝灭亡的最后一场混战之后,王室的一个分支在王孙吉德尼玛衮的率领下逃往阿里地区,到达阿里后,吉德尼玛衮和当地的土著首领扎西赞联姻,并自立为王。吉德尼玛衮在晚年的时候,将他的领地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建立了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幼子祖德衮占据象雄,并且通过吞并扎西衮的布让,最终建立了古格王国。公元1618年,由于基督教传入的影响,古格国王犀扎西查巴德不顾古格民众和僧侣的反对,支持基督教的传教,压制藏传佛教在古格的发展并发起灭佛运动,为此,僧侣们为了保护藏传佛教在古格不至于遭受灭绝,于是邀请拉达克国王森格郎吉出兵扶佛,公元1630年拉达克人占领古格全境,至此,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格王国灭亡。
漫步在古格王国的遗址,缅怀着西域高原的历史,看着古格王朝曾经创造的辉煌,让人不免心生感慨。据史料记载,在古格王国的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王都商贾云集,作为连接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物资交集地,16世纪的古格王国在经济、佛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繁荣发展,看着残存在王宫遗址里残破的佛像,还有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这一切都会让人叹为观止。这些雕塑和壁画,全面地反应了古格王国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今天有机会,能在这局部的艺术殿堂中,一睹古格王国昔日的风采。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佛教在西藏深入民心,一直以来,托林寺默默无语地见证了古格王国长达7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兴衰,则是古格王国的统治者和僧侣与百姓三者之间利益分配的最终反映。古格王朝的兴亡,更深一步体现了善兴而兴、善亡而亡的道理。
这一次进藏,通过所目睹的一切,我的心里有着不同的心灵感知,在这诸多的感知当中,善念却由始至终地贯穿着全程。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西藏地域辽广,但是高原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可是,在我们所到之处,所看到的,不管是公路,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基础设施都做得相当完备,西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每次进藏都能够看到西藏不同的变化,所以,我们也能够在藏民的脸上读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满足。
从大海之滨到雪山之巅,我们跨越了地理上的天途,去探寻人生的善念,这是人在岁月里要感悟的一种心灵认知。人类要战胜艰苦危劣的自然环境,繁衍后代,生生不息,需要我们以善为本,善用其心,善行其事,这不但是我们的本知,也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要努力的一个方向,这就是我们内心里要经历的天途。
我的第六次进藏,是收获最多的一次,从出发的时候开始,我把自己交给了一个未知,但是我相信,我会在这一程天途中,得到一次心灵上彻底的洗礼。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要通过艰苦的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我们的付出并不算苦,相反,这种付出,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纯真灿烂的笑容,而这些笑容是一颗颗善念的种子,是希望之光。善行于心,我们有榜样的表率。在藏地高原,我们所看到一幕幕难忘的场景,将会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西藏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诱惑力的地方,就好像出发前我告诉孩子的一样,西藏离天空很近,我们的理想就在蓝天白云间,为此,在雪融解冻的时候,我还会选择第七次进藏,还会用善念去寻觅,用善心去感悟,我人生岁月里的另一个藏地密码。